









在太原城南東部的永祚寺,有兩座古塔巍然而立、直沖天際,構成了“雙塔凌霄”奇觀。這兩座古塔,數百年來,一直是太原的標志。古往今來,登塔俯瞰太原,觀賞雍容華麗的牡丹,欣賞歷代書法大家的碑帖,一直都是太原人的樂事。在我市正在進行的雙塔公園建設期間,永祚寺暫時不接待游客。我們不妨借助文字和圖片,去了解這一知名地標。
雙塔有故事
永祚寺,俗稱雙塔寺,位于迎澤區(qū)郝莊,占地130余畝,是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永祚寺的兩座磚塔,呈八角形狀,都是十三層,高度分別為54.76米和54.78米,相差2厘米。在全國磚塔成雙組合實例中,是形制最完善、規(guī)模最大、塔身最高的一組。
永祚寺的兩座磚塔是不同宗教文化的產物。東塔,被稱為文峰塔,是道教文化產物。宋太宗焚毀晉陽城后,在舊址東北三十里重建太原城,新城西北高于東南,被認為文運難以興盛。為彌補風水缺陷,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太原士紳推舉深孚眾望的傅霖,即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傅山的祖父,主持補風水工程。傅霖帶領兒子傅之謨積極募集資金,組織施工隊伍,歷時3年多,在太原東南郝莊的山岡上興建了文峰塔。有塔必有寺,因而依塔興建了一些低矮殿堂,命名為永明寺。
文峰塔建成9年后,第十一代晉王朱敏淳邀請五臺山的福登大師主持擴建永明寺。福登大師是明代中葉著名高僧,一生建設過許多寺廟、佛塔、橋梁。歷經4年多時間,在舊塔西北方相距46米的地方建起了一座相似的新塔,命名為“宣文佛塔”。因永明寺與五臺山敕建永明寺同名,福登大師在擴建時更其名為“永祚寺”。 “永祚”二字,語出《詩經》,有“永遠傳流,萬世不竭”之意。
牡丹成一景
永祚寺是全國唯一一座全部采用磚仿木無梁建筑組成的寺院,寺內的大雄寶殿、禪堂、客堂、三圣閣等均為明代無梁磚結構建筑代表作。
除了雙塔及殿堂建筑外,永祚寺的自然景觀也非常獨特,這里植物種類繁多,春季丁香飄香,夏天滿目青翠,秋來層林盡染,冬天銀裝素裹;最為人稱道的,是寺內6000余株牡丹。其中的“紫霞仙”,是牡丹中之名品,已歷經400多年風霜,是我國現(xiàn)存唯一的明代牡丹,極為珍貴。
“紫霞仙”共有7株,植根于寺院主殿大雄寶殿前的方形花壇里,每年春夏之交,“紫霞仙”會率先綻放出美麗姿容,而當大部分牡丹盛期過后,“紫霞仙”依舊噴芳吐艷,花團錦簇,至為壯觀。
近年來,永祚寺引進和培植數千株牡丹,近百余種,紅、粉、黃、白、紫、綠、墨等九色齊全。春夏之交的20多天里,永祚寺內古枝挺拔,競放新花,整個梵寺綺麗絢爛,嫣紅姹紫,爭芳斗艷,清香飄溢。
碑刻多名家
在永祚寺,還有一大看點是260余通碑碣刻石,這些碑石中除一小部分是寺院原物外,絕大部分是從各地收集的散佚珍品。這些古碑古碣,集歷代書法大家的墨跡寶瀚于一堂,包括李斯、李世民、王羲之、王獻之、蘇東坡、米芾、黃庭堅、傅山等名人,有真、草、隸、篆各種書體,可謂“書林珍寶”。
其中,宋代大文豪、一代書法家蘇東坡的墨跡“赤壁懷古”刻石是永祚寺碑刻中的佼佼者。這套刻石共3塊,是蘇東坡草書墨跡的摹勒本。歷代名書法家評介“赤壁懷古”刻石時,認為取法于張旭、懷素,筆勢奇勁,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同蘇辭的豪放風格相得益彰。該作品書后款識作“久不作草書,適乘醉走筆,覺酒氣勃勃,似指端出也。東坡醉筆?!?/p>
據了解,全國蘇東坡“赤壁懷古”刻石者,僅兩處,一處在湖北省黃州,另一處就在永祚寺。黃州赤壁所藏刻石乃清同治七年(1868)時鐫刻,在時間上,晚于太原雙塔寺所藏者百余年。古寺永祚,以其燦爛悠久的歷史沿革和聲名遠播的珍貴遺存,書寫出了古城并州的獨特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