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作文題共有8道,分別來自全國甲卷、全國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北京、上海、浙江、天津自主命制4道。與往年相比,今年的高考作文有哪些變化?體現(xiàn)出哪些價值特點?我們邀請各地特級教師等專家,第一時間作出點評。
點評人:
汪鋒(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員)
管然榮(北京市語文特級教師)
沈國全(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
褚樹榮(浙江省語文特級教師)
全國甲卷:可為與有為
汪鋒:在內卷和“躺平”的喧囂之下,“可為與有為”的主題別有一番意味。這是一道傳統(tǒng)的材料作文,對讀者和文體沒有限制,而且這些材料也是考生們耳熟能詳的事件、歌曲、作品、烈士、榜樣。這兩年在語文教學中開始流行“大概念”,譬如:青春、責任、家國情懷等等?!按蟾拍睢苯虒W能否落到實處,高考作文是一個巨大的試金石。
如果用平時練就的本領來扣住“可為”“有為”的關鍵,展示自己的思維能力,從而打動閱卷者,自然可以贏得高分。但毫無疑問,今年的閱卷者必須下大力氣甄別宿構與套作,區(qū)分真思想與偽命題。“可為”之“可”落在何處?“有為”之“有”是相對于何者之“無”?“可為”與“有為”有什么關聯(lián)?如何通過邏輯或者鮮活的實證來闡明?這些都是考生要認真思慮的。
全國乙卷:對理想的追求
管然榮:全國乙卷作文題命題肌理清晰,定位明確,以引言的方式從目標、意義、價值、基礎、方法、路徑等方面簡明而又系統(tǒng)地揭示了“理想追求”這個話題的思考角度,及其知與行的關系,既有觀點又有方法,內涵相當豐富,堪稱精湛的人生格言。
該題融合三類“言說”情境,完成典型任務,思維含量高。情境包括“個人體驗情境”“學科認知情境”和“社會生活情境”。該題讓個人體驗、社會生活與學科認知三類情境更為融合。這得益于“理想追求”這個話題的選擇,考生能夠在三個情境方面都具有極大發(fā)揮空間,驅動了考生在這些方面深層次思考。
全國新高考I卷:體育之效
汪鋒:“完全人格,首在體育”?!坝X醒”總是從認識自身開始,先是物理和生理的,然后延及精神??忌喿x毛澤東的這一段具有辯證意味的材料時,思考當然不能僅僅限于體育。不過,更重要的是,不應該完全離開體育。材料作文的核心要求是“結合”,如果連材料的基本都不談及,文章則無立足之處。
材料作文的出彩之處在于“啟示”,如果沒有從體育發(fā)展生發(fā)出來的思想提升,則難以取得高分,不能脫穎而出。因此,考生如果懂得結合自身體驗,并將之置于更廣大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去,作文的亮點并不難找。
全國新高考Ⅱ卷:描紅“人”字
褚樹榮:讀漫畫寫作文,首先要整體把握漫畫內容和寓意。漫畫共有4幅圖,是對兩個問題的回答:一是人的成長過程要注意什么?那就是“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緩緩出頭”,這既是書法之道,又是為人之道。二是人是如何成長的?人的成長猶如書法的歷練,也是需要“描紅”的:好的標榜、范式、規(guī)矩,指引著我們成長;人在成長過程中,是需要向好的榜樣學習、模仿,不逾規(guī)矩。只抓住前三幅畫面去寫,也可以成文,甚至可以得高分,但嚴格來說,不算整體把握漫畫的內容和寓意。
其次是“反映你的認識與評價、鑒別與取舍”。根據這條提示,考生應該有三類作文可寫:一是寫文藝短評,譬如說鑒賞評價漫畫的表現(xiàn)之妙:把為人之道和書法之道巧妙地結合起來。二是寫通常的論述文,即開頭的引申觀點,借題發(fā)揮。三是描述一個故事,表現(xiàn)內斂、中正、規(guī)矩而有實力的人生。
北京卷:“論生逢其時”或“這,才是成熟的模樣”
管然榮:“論生逢其時”題目緊扣時代脈搏,引導當代青年從自身出發(fā),聚焦當下特定時代,引導青年學子思考個人在特定時代下應當如何走好人生路。該題兼顧新舊高考,平穩(wěn)過渡銜接。命題形式與其近幾年議論文“材料+命題”保持一致。在命題意旨上,注重貼近時代、貼近生活,注重培植家國情懷,注重將個人與時代、社會、家國聯(lián)系起來思考。
“這,才是成熟的模樣”延續(xù)了京卷近幾年關注現(xiàn)實、關注生活、關注時代的命題風格,引導考生關注自身成長,尤其是青春生命的內在成長。題目中“成熟的模樣”這一偏正短語的中心詞是“模樣”,“成熟”是籠統(tǒng)的修飾,需要轉換為千姿百態(tài)的“成熟樣貌”。因此,考生不能把“成熟的模樣”簡單等同于“成熟”來寫,要給“抽象的成熟”賦予更多充滿細節(jié)的、靈動的內容。故事要展現(xiàn)出成熟是如何得來的,盡量鮮活生動。題目中的“這”應體現(xiàn)文章主人公由青澀、懵懂、稚嫩到成熟的關鍵轉折,這也是考生在作文中要精心構思、精細描寫、精致呈現(xiàn)的中心事件。
上海卷:時間的沉淀與事物的價值
沈國全:這個材料的關鍵詞是“時間”“事物的價值”和“認識”。邏輯思辨的空間便是在這三個關鍵詞之間展開。而且原材料用了一個“才能”的關聯(lián)詞,呈現(xiàn)為一種必要條件。
實際上,首先“事物的價值”本身就值得追問,事物有無終極價值,這個價值由誰認定,特別是用在時間的維度上,將來、后來的價值認定能否改變或者等同于先前、從前的價值判斷?其次是“時間的沉淀”,這涉及認識價值的方式?;趦r值的恒定,“時間”可能會改變或優(yōu)化我們認識事物價值的能力、方法、途徑,而且這種認識本身也有可能逐漸豐富、結構化。價值的“時間性”到底怎么看待?再次,“認識”是一種主觀判斷,隨著時間的推移,認識受到社會環(huán)境變化的影響,是否會再次改變?所以材料說“有人認為不盡如此”。這個材料提醒我們在討論與決策的時候,要更加謹慎地考慮命題、觀點、意見等成立的前提條件和適用范圍。
浙江卷:得與失
褚樹榮:取舍由時,行藏在我,如何對待得失成敗,這是最基本的人生態(tài)度。浙江卷繼承了注重思辨的傳統(tǒng),你寫得失是終點、是起點、是過程,只要言之成理,均無不可。
但是,與往年相比,今年思維的深度、思辨的難度顯然提高了不少。如果細分起來,這個題目的立意可以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在厘清得與失的關系,第二個層次在得失是起點和終點之間打轉,最高層次是論述得失是一個過程。視得失為終點,就缺少對未來的憧憬;視得失為起點,不免忽略了歷史的經驗;視得失為過程,既有對過往的省思,又有對當下的珍惜,更有對未來的夢想。
天津卷:紀念日
沈國全:天津卷思考的是“紀念日”的價值。命題者給出的理由是“它告訴我們怎樣從昨天走到了今天”,“讓日歷上簡單的數字成為歲月厚重的注腳”,以及“它也不斷提醒著我們帶著初心奔向前方”。如果再提煉,便是:可以幫助我們重溫或反思走過的路;可以幫助我們認識某些特殊事件的歷史價值;可以不斷校正航向,不忘起點,不至于忘記為什么出發(fā)。
這個材料對于學生在時間軸的縱深上進行思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則需要對重大歷史事件的深度關注與理解,二則需要站在很高的歷史定位上對事件本身的意義進行重新思考與認識,三則需要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在行文中將“紀念日”具體化。這些都對學生的閱讀,特別是整本書的閱讀與批判性思維提出了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