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三個基本觀點: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懂得運用知識、發(fā)現(xiàn)自我、了解生活和認識世界,能夠擁有幸福生活的知識、技能、素質和能力。但是這些僅僅靠課堂上的傳授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來自于生活中的實踐應用。近年來,迎澤區(qū)不斷探索項目式學習,取得了明顯成效,10月10日,該區(qū)被山西省教科院授予項目式學習實驗區(qū)的稱號。
把學習融入生活之中
當天,迎澤區(qū)校尉營小學一年三班的學生們在老師和家長的帶領下,來到太原面食館開展他們的項目式學習——探索太原老字號。在面食館俞師傅的介紹下,孩子們了解了太原的面食文化,還觀看一級廚師楊飛飛給大家展示刀削面、扯面、面氣球、龍須面的做法。看著一團面在楊師傅的手里成了細如發(fā)絲的拉面,或者變成氣球吹起來,小學生們無不睜大了眼睛。
校尉營小學的項目式學習已經(jīng)開展了5年,從一開始的單個項目任務到如今的項目式學習體系,項目式學習帶來了整個教育方式的轉變。
校尉營小學地處柳巷,出門就是關帝廟,走上幾十米就是凝聚了太原老城文化的鐘樓街,很多學生就住在附近的街巷里。學校有著得天獨厚的文化氛圍優(yōu)勢,借此他們開發(fā)了“府城游”項目學習課程體系。3年來,該項目不斷迭代,如今已經(jīng)形成了涵蓋6個年級24個內容的學習體系。學生在6年的學習中,將開展老字號、公園、古建筑、景觀文化路線、建筑文化、行業(yè)文化等項目式學習。在這樣的學習中,所有學科的學習都可以融入其中。
打開校尉營小學“府城游”項目學習的規(guī)劃,自然離不開語文的識文斷字、作文表達、語言表達;數(shù)學的乘法計算融入到了公園花壇擺放的方式、平米圖形和立體圖形的認知知識化身為老字號設計包裝盒的任務;校園里同學們畫的鐘樓街景觀展現(xiàn)了美育成果;對老街巷文化的采訪和整理更是學生上下學途中就完成的有趣作業(yè);學生用彩色餅狀圖記錄的老鼠窟元宵的配料表涵蓋了多種學科素養(yǎng)……在這樣的項目式學習過程中,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把相互獨立的學科知識又融合在了一起,學習生活化、實踐化、趣味化、個性化。二年級的數(shù)學老師陳敏翻看著手里孩子做的關于公園地圖的作業(yè),開心地說,“你看,這作業(yè)一人一個樣,絕對沒有雷同的。但是每個孩子都在自己探訪公園的過程中,學會了方向和方位的表達?!?/p>
教研引領項目式學習升級迭代
像這樣的項目式學習,在迎澤區(qū)已經(jīng)推廣了3年。迎澤區(qū)教科研中心主任程惠萍介紹,3年來,在省教科院的指導下,教科研中心的老師帶領各個基地學校的老師們不斷探索項目式學習的方式和路徑,從一開始單個任務的簡單模仿、到自己研發(fā)課程、形成課程模式、搭建大單元構建版本,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形成了完整的課程體系,他們已經(jīng)迭代到了5.0版本。
各個學校在教科研中心的指導下,結合自己學校的實際探索項目式學習。雙塔北路小學圍繞數(shù)學學科開展項目式學習,張瑞敏老師的《年歷卡的私人訂制》,雷云曦老師的《解鎖年月日的奧秘》讓數(shù)學知識成為有趣的發(fā)現(xiàn)之旅;疫情期間,雙北小學結合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開展“全學科+防疫”項目式學習,把防疫工作融入到教學之中。
短短一年時間,迎澤區(qū)“項目學習”由小學語文單學科帶動其他學科甚至初中各學科開展研究。依托教材培訓、教學大賽、小課題研究、命題監(jiān)測四大平臺,項目學習之花在各學科絢爛綻放。如何在水下傳遞火炬?如何讓套圈活動同時有更多參與者?設計動物園游覽路線……一個個趣味盎然的真實任務讓學生的課堂更真、更活了。
10月10日,由迎澤區(qū)教科研中心研發(fā)的《小學生課后服務》指導手冊就已經(jīng)是5.0版本。這套叢書依托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編寫項目學習拓展方案,既關注課內知識的拓展遷移,又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生活真實問題的能力,是課本學習的有益補充。從《樹名片誕生記》《動畫配音秀》到《走進名畫》《民間巧女故事申遺》,再到《打卡家務勞動小技能》《舉辦毛澤東詩詞大賽》……真實有趣的任務為學生打開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學??梢栽谡n后服務時間直接依照方案實施項目,解決課后服務內容單一化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