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花薰《含香聚瑞》翡翠插屏《四海騰歡》翡翠提梁花籃《群芳攬勝》翡翠山子《岱岳奇觀》
作為這座國家級文化殿堂的開幕展覽,“中華瑰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工藝美術展”分為“大國匠作”“曠古遺音”“萬方樂奏”“絲路丹青”“粉墨傳奇”“藉器傳文”“神州迎春”“盛世重光”八大板塊,展出工藝美術、古琴藝術、傳統(tǒng)樂器、絲路壁畫、中華戲曲、金石篆刻、木版年畫、民俗表演等多個門類1298件(套)工藝美術和非遺珍品佳作,80%的展品是第一次面向社會公眾展出。
翡翠“四大國寶”堪稱國家珍品
走進“大國匠作”展廳,翡翠“四大國寶”的齊齊亮相最令人矚目,分別是翡翠山子《岱岳奇觀》、翡翠花薰《含香聚瑞》、翡翠提梁花籃《群芳攬勝》和翡翠插屏《四海騰歡》。這是它們自2007年以來的首次展出。
說起這“四大國寶”的故事,堪稱傳奇。1980年6月5日,《北京晚報》刊登了一篇文章——《寶玉何在》,向社會公開征集一塊珍貴翠材的線索。原來,北京玉器廠的老藝人王樹森曾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見過這四大翠材,此后一直牽掛其下落。尋玉啟事登報才四天,有關部門專門派人來廠告知“寶玉妥存”。王老藝人喜極而泣,并表明愿竭盡全力,造就出驚世翠寶。1980年8月2日,《北京晚報》又刊登了《寶玉完好無缺,藝人愿獻技藝》的報道。
1982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輕工業(yè)部發(fā)出《關于將國寶翡翠設計制作大型工藝美術珍品的通知》,北京玉器廠承擔設計制作任務。將雕造翡翠工藝品列為國家工程,這在新中國歷史上還是首次。
這四件翡翠國寶從題材選定、形式設計到全部完成,歷時八年。除了有四十多位技藝精湛的大師能手組成的創(chuàng)作集體,藝術顧問團隊更是陣容豪華,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楊伯達,雕塑家劉開渠、錢紹武,畫家李可染、李苦禪、黃胄、華君武、黃永玉等打破行業(yè)界限,共同為設計出謀劃策。
其中,翡翠山子《岱岳奇觀》原料凈重360多公斤,是四塊料中最大的一塊。這件作品充分利用原料特點,翠綠的山峰不加過多人工雕琢,展現翡翠質地色澤的美;粉白色的部分處理為繚繞山巒之間的云霧,體現泰山的高大宏偉;設計者還巧妙利用原料上的俏色,幻化成旭日東升的景觀,并在背面刻上杜甫的《望岳》,更增作品的文化底蘊。
“開館第一天,我就來了,能看到這件作品再次展出,非常激動。”記者在展廳內見到了79歲高齡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志平,他正是《岱岳奇觀》的主設計兼主制作。“傳統(tǒng)玉雕大多是按照圖樣制作,但這件作品在設計之初就得到了眾多大師的點撥,華君武建議整個作品要‘做得和諧一點’,傅天仇說要‘既有傳統(tǒng)風格,又有時代感’,這就給創(chuàng)作指明了大方向?!贝撕?,張志平還三次登上泰山采風,親身感受泰山的雄偉壯觀。
“如果仔細看的話,我們還在山上雕刻了64個人物,都是工農兵形象?!彼锌卣f,“當時正是改革開放初期,大家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激發(fā),這件作品正體現了勇于攀登的時代精神?!?/p>
1989年12月29日,國務院發(fā)布了《對大型翡翠藝術珍品創(chuàng)作集體的嘉獎令》,稱“四件藝術珍品原料之貴重,創(chuàng)作之精美,為古今中外所未有,堪稱國家珍品,是玉雕藝術推陳出新的典型?!?/p>
晚唐傳世名琴“枯木龍吟”至今仍能彈奏
琴樂是中國歷史上淵源最久且持續(xù)傳承的器樂形式,其可考歷史達三千余年。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古琴藝術成為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6年,古琴藝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曠古遺音”板塊以時間為序,展示了自晚唐至20世紀50年代的30張時代序列完整的中國藝術研究院藏琴,其中不僅有晚唐“枯木龍吟”、南宋“鳴鳳”琴等傳世珍品,也有各時期古琴的代表器型,直觀地呈現出古琴器的發(fā)展歷程。
“在這里,我們想要體現的是古琴的生命力?!痹诠徘偎囆g代表性傳承人林晨看來,把沉睡于博物館中的古琴喚醒才是對它最好的保護?!皻v代琴家都有修琴的傳統(tǒng),每一床琴都暗藏了一個時代琴人的態(tài)度。此次展出的古琴經過幾代人的修復與養(yǎng)護,至今仍能彈奏?!庇^眾身處展廳現場,就能通過定點音響欣賞用“枯木龍吟”、“鳴鳳”彈奏的《流水》和《梅花三弄》。
上世紀70年代,美國向全世界征集最能代表地球生命的各種聲音,并將其收錄在“旅行者一號”太空探測器攜帶的一張唱片上?!爱敃r中國提供了一首古琴曲《流水》,那首曲子據說就是由管平湖先生在‘鳴鳳’琴上彈奏的?!比缃?,這首古琴曲可能依然在浩瀚的宇宙中尋覓知音。
展廳內還設計了豐富的體驗功能。觀眾可以戴上耳機,聆聽《廣陵散》《陽春》等古琴曲,也可以零距離接觸古琴,還可以通過“太古遺音:數字古琴小程序”等互動裝置感受古琴藝術數字化探索的創(chuàng)新表達?!爸袊囆g研究院與騰訊互動娛樂合作,對院藏古琴進行三維數字化采集,這樣觀眾就可以通過點擊觸摸屏,全方位欣賞古琴的器型、斷紋、銘刻等信息,了解古琴的相關知識,還可以親自‘彈奏’這些數字化古琴?!?/p>
沉浸式體驗70件壁畫臨摹精品
賞過古琴,觀眾可以移步“絲路丹青”板塊,近距離品鑒絲綢之路沿線壁畫的藝術魅力。這是國內在泥質地仗壁畫臨摹方面規(guī)格最高、作品規(guī)模及時間跨度上最大的一次綜合展示,展出源于龜茲、焉耆、高昌、米蘭、于闐、敦煌的23處壁畫遺跡的臨摹精品70件,體現了藝術家和文保工作者共同協(xié)作的成果。
展廳入口處的地圖,清晰標明了展覽涉及壁畫的分布示意。觀眾可以從中國石窟壁畫起始點龜茲開始,沿絲路東行,以中國石窟壁畫集大成的敦煌結尾,穿越4世紀到14世紀的千年時光,跨越1600余公里地理空間,沉浸式體驗“絲路丹青”。
展品選擇各具特色。比如:唐代阿艾石窟的《藥師琉璃光佛》有漢書榜題,藥師佛手持的琉璃缽與流行于同時期波斯薩珊王朝的現存器物極為相似,是絲綢之路文化交融的體現;敦煌元代《千手觀音》臨摹作品線描勾勒遒勁多變,技法高超,體現了莫高窟壁畫中最為精華的部分之一。
展廳中還有一座1比1復原的達瑪溝小佛寺。它是目前全世界所發(fā)掘出來的面積最小的古代佛寺,位于新疆和田策勒縣達瑪溝鎮(zhèn),面積不到4平方米,門朝南開,坐北朝南有一蓮花座佛,佛的頭部、雙手已失,墻壁內繪有精美的壁畫,距今1500年至1800年。其壁畫之優(yōu)美、雕塑之精湛、佛堂之典雅,令世人嘆為觀止,被國家文物局列為“2002年中國重要考古發(fā)現”之一。如今,藝術家們通過泥土、石膏、纖維等原境材料,將其復制到展廳當中,使觀眾得以近距離一探究竟。值得一提的是,出土于小佛寺遺址的壁畫《毗沙門天王像》臨摹件也在展廳中一并亮相,這幅從小佛寺南壁西側掉落的壁畫在展廳內與復原小佛寺完成了隔空“合璧”。
2016年以來,中國藝術研究院圍繞“一帶一路”科研規(guī)劃,在絲綢之路沿線地區(qū)進行了一系列藝術考察調研、學術研究、臨摹梳理等工作,此次展出的臨摹壁畫正是六年來的部分成果。工筆畫院專家介紹,為了盡可能還原壁畫原作,藝術家在臨摹時盡量使用當地的礦物原料,就連每張壁畫地仗層用到的土壤、沙子都是在當地就地取材。對于原作中自然剝落或氧化的部分,藝術家也會如實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