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太原新聞網(wǎng) >> 萬花筒

觀太原滄桑 說民族融合

來源:太原日報 2024年08月29日 09:31

  長風商務區(qū)(資料圖片)

  太原古縣城牛利敏攝

  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牛利敏攝

  鐘樓街(資料圖片)

  人流如織的晉祠牛晨陽攝

  在中華民族融合發(fā)展史上,太原極具代表性,華夏多民族的不斷碰撞、交融、結盟,造就了這座2500多年歷史的古城。本版刊發(fā)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李駿虎文章,為讀者梳理太原歷史,探尋中華民族融合發(fā)展的源頭?!幷?/p>

  李駿虎

  多元一體一脈同源

  如果說,在中華民族融合發(fā)展史上,哪個省份最具有代表性、最值得研究,學者們大都會認定山西。為什么呢?因為山西有一個令人費解的獨特現(xiàn)象,這塊土地無論是群雄爭霸時的晉國、趙國,還是大一統(tǒng)朝代的太原郡、并州、河東道;無論作為軍事重鎮(zhèn),還是商貿都會,都曾是民族沖突最劇烈、政權不斷更迭,或者輪番統(tǒng)治、雜居交融的區(qū)域。華夏、匈奴、鮮卑、契丹、羯、氐、羌、沙陀族,等等,真可謂“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然而自春秋以降,歷史的長河奔流了2500多年后,根據(jù)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顯示,山西全省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3479.38萬人,占99.65%;各少數(shù)民族人口為12.14萬人,占0.35%——數(shù)據(jù)表明,山西成為了少數(shù)民族人口比例小省。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一言以蔽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古老的華夏族和各大小民族經過不斷地碰撞交融,共同構成了漢族這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華民族新形態(tài),成為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存在。至今西方人還把中國人稱為唐人,在東歐的語言里中國的名稱為“契丹”,都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一脈同源的最好明證。在山西,那些古老的民族不是消逝了,而是共同融合鑄就了一個更為強大的民族,因此,對于中華民族來說,無論華夏、匈奴、鮮卑、契丹、羯、氐、羌族、沙陀,其實都是漢族的先民。

  要追尋中華民族融合發(fā)展的歷史源頭,還要從山西省會太原的建城史說起,正是中華多民族的首次結盟融合,造就了這座2500多年歷史的古城。

  異族結盟拱衛(wèi)安寧

  春秋時期,秦、晉、齊、魯?shù)却笮≈T侯國之間,沿著太行山系遍布游牧民族,晉國周邊諸戎群狄部落方國更多,為與齊國爭霸,晉國采取了“和戎”的外交政策。戎、狄其實是一回事,當時華夏諸國把交好的游牧民族稱為戎,反之,敵對的都被稱為狄。晉國西北就是蒙古草原,在百年稱霸之中為了與南面的楚國爭鋒,對群狄不斷采取“和戎”政策。晉悼公三年(前570),白狄首領無終國國君嘉父與諸戎國會盟,致書悼公希望能來“和戎”。前569年,悼公委派大夫魏絳為使臣,來到無終國主持晉國與十幾個戎國國君歃血為盟,諸戎立誓愿意聽命于晉公,共同捍衛(wèi)北方安寧,互不侵犯。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首次異族之間大范圍的結盟事件,堪稱佳話。

  20多年后,聯(lián)盟出現(xiàn)危機,又開始發(fā)生戰(zhàn)爭。這個時候晉楚兩國立約息兵,晉國騰出手來解決西北危機,魯昭公元年(前541),晉國名將荀吳率軍北征,大敗無終國和群狄,這段歷史在《左傳》中的記述為:“晉中行穆子敗無終及群狄于大原。”這里的大原指的就是今天的太原盆地——《尚書大傳》曰:“太而高平者,謂之太原。”古時“太”“大”通用,大原、太原都是黃土高原上的這塊大盆地之稱。經過結盟和戰(zhàn)爭,大量的戎狄在劇烈的民族碰撞中,融合到了華夏族群。春秋晚期,為了穩(wěn)固西北,晉卿趙簡子派家臣董安于在汾河晉水之畔選址筑城,于公元前497年筑成一座大城,因位于晉水之北故名晉陽城,這就是最早的太原城,距今2521年。晉陽古城見證了中華民族最早的融合發(fā)展歷史。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新生的趙國定都晉陽,距今整整2400年。三家分晉,標志著中國歷史進入戰(zhàn)國時期。晉國的分裂推動了中華歷史的演進,《戰(zhàn)國策·趙策》云:“三晉合而秦弱,三晉離而秦強?!奔偃鐣x國沒有分裂,秦國能否掃平天下尚未可知。然而歷史不容假設,無論如何,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期,“晉陽”一直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的關鍵詞。

  綜上所述,太原有著2500多年的建城史、2400年的建都史。秦王嬴政即位后(前246),秦國大將蒙驁攻占趙國晉陽城,按照秦國行政規(guī)劃辦法,在晉陽設立了太原郡。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太原郡正式成為其中一個行省建制,郡治為晉陽縣。秦行郡縣制,從現(xiàn)代意義上講,太原有2245年的省會史。

  北方重鎮(zhèn)幾度輝煌

  一座晉陽城,半部中國史。

  太原城東西兩山相映,汾河水由北向南穿城而過,城西倚靠著三座奇秀的山峰,由南及北分別是天龍山、龍山、二龍山。天龍山石窟“微笑的佛首”,因2021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特意播出了海外世紀回歸而成為網(wǎng)紅。梁思成先生曾專為天龍山石窟藝術撰文《佛像的歷史》,考證第一、二、三窟為北齊造像,其余22窟“皆隋唐物”。龍山石窟是元代開鑿的道教石窟,共9窟65尊造像,與天龍山石窟佛像盜毀比較嚴重的遭遇不同,龍山石窟是國內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題材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純道教石窟。晉祠所在的懸甕山,是晉水的源頭,也是晉國國號的出處——周成王“桐葉封弟”,將弟弟叔虞封于唐地,后其子燮父改國號唐為晉——晉祠是為了紀念叔虞及其母邑姜而建,所以也稱“唐叔虞祠”。晉祠有三絕:周柏、宋代彩塑、難老泉,而年輕人更喜歡的,是圣母殿前木雕盤龍柱上那條我國唯一留存下來的會用龍爪比劃剪刀手的“比耶龍”。晉祠之北是太山,山上的龍泉寺?lián)鳟斈昵赝趵钍烂裨谏较氯邢瘩R,故而得名。北邊的二龍山是龍頭,山下有竇大夫祠,傅山先生出生于此處的西村,晉祠“難老泉”牌匾即為傅山書法。

  山水形勝、人文蔚然,然而可不要以為太原自古以來的美譽來自以上的地理因素和人文傳說。太原歷史上雄才輩出,見證了中華各民族之間互相依存、沖突、融合的偉大過程。

  太原走出的第一位大一統(tǒng)帝王是漢文帝劉恒。前196年,漢高祖劉邦封年僅八歲的四子劉恒為代王,封地晉陽。正是因為晉地表里山河、位置僻遠,使得劉恒在呂后荼毒劉氏王族時免遭毒手,得以幸存并即位,從而開創(chuàng)“文景之治”。前106年,漢武帝劉徹將全國設為十三州,并州刺史治所晉陽,領太原郡、上黨郡等九郡。這便是太原稱并州的由來,迄今已有2130年歷史。

  東漢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晉位魏王后,為了北拒鮮卑,將匈奴分為五部分置于晉陽周邊,當此之時,汾河兩岸遍布胡人,重現(xiàn)春秋時晉悼公“和戎”的景象,為第二次各民族大范圍碰撞融合創(chuàng)造了條件——匈奴五國與鮮卑作戰(zhàn)中被俘者甚多,后來這些俘虜都加入了鮮卑族。曹操、曹丕死后,司馬氏專權,三國魏景元五年(264),魏元帝曹奐封司馬昭為晉王,封地就在并州。司馬昭雖然沒有當過皇帝,但并州封王的經歷,為其子司馬炎篡魏建立晉國、統(tǒng)一三國打下了深厚的政治和經濟基礎。

  因為三國時期的逐鹿中原,造成關內人口銳減,魏晉兩朝百年間不斷“招撫五胡”,內遷匈奴、羌、氐、羯、鮮卑等數(shù)百萬人,在北方人口中的占比大大高于漢人,極大改變了中原地區(qū)民族結構。東晉十六國時,16個政權里有14個都是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其中在晉陽建都的五國都是少數(shù)民族:漢趙皇帝劉淵是匈奴人,后趙皇帝石勒是羯族人,前燕皇帝慕容皝是鮮卑人,前秦皇帝苻堅是氐族人,后燕皇帝依然是慕容氏。這段歷史史稱“五胡亂華”,其實也有其積極的意義,十六國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共同特點就是效仿漢朝體制和禮儀文化治國,漸漸與中原的華夏族人一起被統(tǒng)稱為“漢人”,于是,一個包羅中華諸夏、諸戎的新的民族“漢族”,便在這個亂哄哄的三百年的“化學反應”里生成了。

  南北朝時期,晉陽為東魏和北齊的別都,號稱“霸府”。東魏權臣高歡常住晉陽,令其長子高澄在洛陽把持朝政,自己和次子高洋坐鎮(zhèn)晉陽遙控,其間,大興土木營造宮殿,鞏固城防,使得原本就是軍事重鎮(zhèn)的晉陽被稱為“金城湯池”“天府之國”。高歡父子將原北魏北邊六個軍鎮(zhèn)起義后流散的各族軍民收攏到晉陽周邊,采取胡漢分治政策,加速了以鮮卑士兵為主體的軍事力量的進一步漢化。高洋借助晉陽的軍事力量而成為北齊開國皇帝。

  隋朝建立后,設并州總管府于晉陽,不久又廢府改回太原郡,李淵、李世民父子便在此地駐守。因晉陽古稱唐國,李淵的封號就是唐國公,后推翻隋朝建立政權,國號為唐。唐朝與晉朝,都源自晉陽。唐初,接連數(shù)位帝王都擴建晉陽城,封為北都、北京,稱大都府,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并稱“三都”“三京”。“天下王氏出太原”,王勃、王維、王之渙、王昌齡貢獻了盛唐詩歌的半壁江山。大唐的輝煌起源于晉陽的古唐國,大唐的沒落也伴隨著晉陽成為河東節(jié)度使的治所——五代十國時期,出生于晉陽的河東節(jié)度使李存勖建立后唐,他實際上是沙陀族;后唐河東節(jié)度使石敬瑭認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父,割幽云十六州為代價,受契丹冊封在晉陽稱帝,是為后晉;后晉河東節(jié)度使劉知遠在晉陽稱帝,史稱后漢;十國最后一個政權北漢,依附遼國也以晉陽為國都。晉陽先后稱為西京、北京。建立這些政權的,不是并州刺史就是以晉陽為治所的河東節(jié)度使,何況之前還有漢朝、唐朝、晉朝和十六國時期的諸多出自晉陽的政權,太原作為一方重鎮(zhèn),實至名歸。太原自春秋時晉陽城建成以來,就成為各民族軍事力量匯聚的軍事重鎮(zhèn),誰掌握了這種強大的軍事力量,誰就有了改朝換代的籌碼。這也是為什么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滅掉北漢,建立大一統(tǒng)王朝后,要下令火燒水淹晉陽城絕其“王氣”,并裁撤河東節(jié)度使治所的原因。自此,顯赫近1500年的古晉陽城毀于一旦,只給史書留下輝煌篇章。

  錦繡太原通達四方

  宋朝對北方各民族軍事力量的忌憚,使得朝廷開始對晉陽重新設計定位。公元982年,依托古晉陽城北30余里的唐明鎮(zhèn)重建了太原城,著力發(fā)展手工業(yè)和工商業(yè)。公元1059年,宋仁宗趙禎下旨恢復太原府和河東節(jié)度使舊制,此時古晉陽城已經被毀近百年,新的太原府七八十年來早已成為各民族的重要商埠,亭臺儼然,繁華昌盛,酒肆、歌樓、名士云集,這座軍事重鎮(zhèn)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有宋一代的重文輕武,造就了人類文明史上的繁華盛世,也埋下了暗弱的禍根。公元1125年,金軍大舉南下,次年9月攻占太原,宋欽宗趙桓下詔將中山、河間、太原三鎮(zhèn)割讓給金國,自此太原被金人統(tǒng)治達80余年,漢人與北方民族雜居共存、長期融合。元朝建立后,改太原府為太原路,蒙元統(tǒng)治者將契丹、女真、鮮卑、匈奴、羯、氐、羌等統(tǒng)歸為漢人,將江南的漢人稱為南人。元朝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里,太原路成為北到嶺北行省,東到奴爾干都司,西到西藏,南到南海的交會樞紐,各種文化交匯融通。明朝,朱棡封為晉王,封地太原改為府治,并擴建為明代九邊重鎮(zhèn)之一。如今晉王府雖然已經不可尋,卻在太原留下很多歷史文化地標,太原市內的南、北肖墻路,就是當年王府的宮墻,南華門、東華門、西華門街區(qū)就是當年的宮門,杏花嶺區(qū)也得名于晉王府的花園。

  公元1644年秋,清軍攻克太原,沿用了明朝的太原府設置,為山西省治所。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統(tǒng)一中華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滿清延續(xù)了自女真金朝以來的全面漢化,皇太極推行“滿漢一體”,康熙提出“無分內外,咸吾赤子”,雍正更是反問:“如何又有中華、夷狄之分?”清廷與蒙古等北方民族交好,大力擢拔漢族人才,推行儒家文化,加速了近代中華文化的演進。及至晚清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出逃路經太原,目睹晉商云集、鱗次櫛比的景象,瞬間動了貪念,向票號借數(shù)十萬兩白銀。

  文旅融合續(xù)寫新篇

  如今,在晉陽古城舊址上復建的太原古縣城,因為是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滿江紅》拍攝地而成為網(wǎng)紅打卡地。古縣城占地面積0.8平方公里,城墻全長3700米,保存文物建筑79處。這里也是慕湘長篇小說《晉陽秋》里共產黨員郭松受黨的委派來開展犧盟會工作的太原縣城舊址,“太原縣古稱晉陽,在太原市南四十里”,故事發(fā)生的時間是1937年的初秋,因而書名叫《晉陽秋》。如果游客帶著一本《晉陽秋》,邊讀邊游覽太原古縣城,會是一種怎樣走進歷史的體驗呢?或許還可以找到當年郭松眼中的景象:

  沿著大街走過一帶朱漆斑駁的古舊宅院,便進到熱鬧的街市。兩邊全是掛著各色招牌的店鋪。有鋪面寬敞而陳設古陋的雜貨店、米糧店;有鑲著玻璃門窗的綢布店、文具店;偶爾還有一兩家洋門臉兒的鑲牙館、照相館;窄小得幾乎使人不易發(fā)現(xiàn)的成衣鋪里,縫紉機在嗒嗒地跳動;黑森森的藥鋪里叮叮當當?shù)卦隰┧?;面房的石磨呼呼地轉著,遠遠便聽見腳踏籮哐噔哐噔的撞擊;飯館里冒出濃郁的肉香,有人在里面縱聲猜拳嚷叫。郭松沿街看著,覺得市容雖然簡陋遠不及省城繁華,但車馬行人,來來往往,別有一番熱鬧景象。

  在慕湘的筆下,琳瑯滿目的街景和店鋪,各種聲音的交響,氣味的混雜,共同構成老太原縣城的市井圖景,而這是他當年親眼所見所聞之太原縣城的印象,歷歷在目,可見對那段崢嶸歲月的刻骨銘心,他不但留下了一部在黨史和文學史上都很重要的作品,對山西的文旅融合發(fā)展也提供了珍貴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料。

  此外太原市五一廣場上還復建了當年辛亥革命中打響太原第一槍的“首義門”,體現(xiàn)民國時期商戶云集的太原鐘樓街文化步行街也成為年輕人最愛的打卡地。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的標志物,雙塔被作為太原象征已有四百載,其所在的寺院叫永祚寺。雙塔一名“文峰塔”,一名“舍利塔”(或宣文塔),因其高度為太原文物建筑之最,合稱“凌霄雙塔”,又稱“文筆雙峰”。永祚寺雙塔建于明萬歷中葉,被譽為“晉陽奇觀”。永祚寺的明代牡丹美其名曰“紫霞仙”,艷壓洛陽、菏澤牡丹,美若仙境桃源。雙塔之南,是靜幽肅穆的革命烈士陵園,每年清明前后,雙塔牡丹含苞帶露時節(jié),來陵園為解放太原時犧牲的革命先烈和英雄掃墓的人流絡繹不絕?!拔墓P”向天,同時書寫著太原紅色革命斗爭歷史;雙塔凌霄,始終高揚山西革命先驅不朽精神。

(責編:張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