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白玉石造佛像(太原市博物館藏)

玉獸面(陶寺遺址博物館藏)
齊鵬高江濤
近日,國家文物局辦公室、自然資源部辦公廳、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辦公廳聯(lián)合印發(fā)了《關于加強大遺址保護規(guī)劃和用地保障的通知》。該通知公布了國家首批重要大遺址清單(第一期),全國共有36個遺址入選。其中,我省的陶寺遺址、晉陽古城遺址入選。本文選取兩件分別發(fā)掘于兩處遺址的文物予以簡單介紹,以饗讀者。
——編者
漢白玉石造佛像
晉陽古城遺址位于太原市晉源區(qū),是春秋至唐五代一處大型城址。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其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晉陽古城遺址包括城池遺址、宗教寺觀遺址及墓葬遺址三部分。
太原市博物館館藏的漢白玉石造佛像,高134厘米、寬81厘米,出土于太原市晉源區(qū)晉陽古城遺址,是北朝時期的精品。
該石造像比例均勻,饅頭狀高肉髻,頭頂磨光。面相豐圓適中,雙耳下垂。雙目正視,面向前方。外披雙領下垂式袈裟,衣紋為雙陰線刻,胸前打一小結;舉右手,掌心向外,施無畏?。蛔笫滞馍煊谧蟾箓?,手心向外,施與愿印。臉、鼻、頸、手部殘留貼金。佛身后有舟形背光,上端前傾,圖案分為四層,由外而內(nèi)分別為火焰紋、蓮花葉草、五重同心橢圓、背襯蓮瓣;圓形頭光圖案由外而內(nèi)分別為蓮花葉草、五重同心圓光環(huán)、雙層蓮花瓣。
漢白玉叫“玉”卻不是玉,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具有硬度高、不易變形的特點。上乘的漢白玉石料質地細膩且硬度高,不僅能雕刻出精美的作品,還易于保存且不易風化。由于漢白玉在建筑裝飾領域的需求量大,因而成為歷代限量開采的石材之一。
玉獸面
陶寺遺址位于襄汾縣陶寺鄉(xiāng),地處汾河岸邊、臨汾盆地。從1978年首次發(fā)掘至今,陶寺遺址陸續(xù)發(fā)掘出城墻、宮殿區(qū)、大型宗教禮制建筑、王陵區(qū)、管理手工業(yè)作坊區(qū)、政府掌控的大型倉儲區(qū)和普通居民區(qū)。
玉獸面是陶寺出土玉器中最有特色的,目前收藏于陶寺遺址博物館。這件玉器不同于陶寺文化常見的玉鉞、玉璧、玉琮、玉環(huán)、多璜聯(lián)璧、玉戚等,呈獸面形,頂為“介”字形冠,中間當為面部,似有口與眼,兩側似雙翼。
玉獸面出土于陶寺文化中期偏晚階段的王級大墓M22中,距今4000年左右。玉獸面尺寸很小,高僅3.5厘米、寬6.4厘米、厚0.3厘米,可能是佩戴的裝飾品。通過這件玉器的樣式可以看到,同時期各地文化朝向中原的融匯。這其中有東南方的“良渚文化”、北方的“紅山文化”、東方的“大汶口—龍山文化”、西北的“齊家文化”等新石器時代地域文化的因素。一件小小玉器,卻反映出4000多年前中國不同區(qū)域文化和社會之間的廣泛交流與互動。
有專家認為,玉獸面的形象,尤其是展開的兩翼似一對大角,與上古傳說中的戰(zhàn)神“蚩尤”形象十分相近,也許是作驅兇辟邪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