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下午,在位于我市鐘樓街二期的觀汾小酒館,一場主題為“檔案中的山西古建筑”的“學術酒吧”活動現場,滿座觀眾聽得津津有味。(《太原晚報》11月27日)
當學術與酒吧兩個元素碰撞到一起,就掀起了流行風,不得不令人感嘆“這世界變化快”。
聽取學術講座,是獲取知識的一種方式,也許工作生活壓力不小,可仰望星空還是必要的。沒有點名,無需考試,憑興趣與愛好彌補一些知識的短板、糾正一些錯誤的認知,這樣的知識洗禮,確實有魅力、被需要。至于酒吧文化,本來就包含對生活品質的更高追求——一邊松弛,一邊學術。交流的主題確定了,人群擴大了,可以微醺,可以交友,還能收獲滿滿的獲得感,流行尤其必然。
“知識下酒,越喝越有”,略顯調侃卻不無道理。新事物的出現總伴隨著質疑聲,譬如有人覺得其形式大于內容,只是一種附庸風雅的潮流,信息時代哪里獲取不了知識呢?的確,只要你想學習,網上什么都有,可另一個真相則是,哪怕你想學習,打開手機便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需要環(huán)境與氛圍,當離開了校園,沒有具體的壓力和目標時,尤其如此。因此,來到學術酒吧熏陶一下,未嘗不是一種“不甘如此”的嘗試。
表面上看,是在酒吧里開講座,實際上學術酒吧有其不可或缺的內核——松弛感。雖然聊的是學術,但一定不能門檻過高,講授者更要專業(yè)而風趣,擅長深入而淺出;與上課不同,除了講解,更多的則是提問和討論,類似沙龍而非講座。
簡言之,手中的酒只是氛圍催化劑,關鍵是讓學術真正走向民間,主講人與聽眾要卸下一切社會身份,沉浸在一種平等而輕松的狀態(tài)中。這恰是知識流動與碰撞最理想的方式,春秋時期如此,當下與未來也會有一席之地。